如何判断制造业生产线的工作是否平衡

如何判断制造业生产线的工作是否平衡

发布时间:2025-01-08

关键词:线平衡率,工序平衡


这篇文章特别适合传统制造业,或者那些部分实现自动化,既有设备又需要人工操作的生产线。

不知道你在工作中有没有遇到过下面这些情况呢? 当你到生产线巡视的时候,会发现有的操作工在设备旁闲坐着发愣,一副很清闲的样子;

而有的操作工却忙得不可开交。

就好比在生产手机外壳的生产线,明明有同样可以用来加工手机外壳的设备 B 闲置(idle,空闲、不运作的意思)在那里,旁边堆满了待加工的手机外壳材料,可操作工却只专注于设备 A 的上料工作,对设备 B 不管不顾。 客户下订单的时候,订单上要求的交货期限(Lead time,指从客户下单到收到货物的时间)有时会短于生产计划安排的排产交期,结果导致没办法按时给客户发货。当你跟进手机外壳产品进度时,会发现某个工序等待的时间特别长,其他待加工的手机外壳样品也都在这个站点排队等候排产。后面的工序因为没有前面工序加工好的材料,只能停工等待,结果整条生产线就这么停滞在那儿了。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,设备没问题、人员也都到位、材料也准备好了,但是转运手机外壳的盒子不够,或者放置手机外壳半成品的盒子、篮子数量不足,大家只能干等着。半成品仓库里,存放手机外壳半成品的货架被塞得满满的,仓管人员着急地要求赶紧清理。 还有检验环节,这也是一种不小的浪费。尤其是过程检验,采用百百检(100% inspection,即对每一个产品都进行检验)的方式,这大大增加了等待的时间。 只要是和生产手机外壳有关的工作,上面这些问题或多或少你可能都遇到过。

总结起来,主要就是三种浪费现象:

  1. 不饱和

  2. 不均衡

  3. 超负荷

就像下面图 1 所展示的一样。 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心里都很清楚一些改善措施,我在这儿就不班门弄斧了。不过,如果要用数据来支持和评估生产线改善前后的效果,我倒是可以给你分享一个方法。 在项目刚开始的时候,客户一般都会先要求提供手机外壳样品。当产品图纸和工艺等都评估完后,在样品试制期间,通常会为每个工序从产线协调一台设备来完成手机外壳样品的制作(fabrication,制造、制作的意思)。就像图 2 展示的,这几道工序,可以收集每步工序的单位时间,因为设备都是一台,这样就能得到工序作业时间(单位:分钟,min)。


(此处应插入图 2:样品试制 单一设备工艺流程)

这里给你引入一个线平衡率的概念:它是用来描述生产线中各个工站的标准工作时间的一致性程度。

线平衡率的计算公式是:

线平衡率 = 所有工序时间总和÷(瓶颈工站的时间×总工序数)根据这个公式来计算,线平衡率为 30%。在生产手机外壳的这个流程里,瓶颈工序是粗抛这一步,在只有一台设备的情况下,该工序加工一片手机外壳的时间为 15 分钟(这是换算成单位片数的工序时间,一般根据手机外壳的尺寸大小,抛光一次出片数量会有所不同)。 于是,为了让生产线更加平衡,可以再配置一台抛光设备。


(此处应插入图 3:根据产能需求,增加瓶颈工序设备) 重新计算后,线平衡率 = 46%,相比之前提高了 16%。这里要补充一点,最好在成本模型里面验证一下,在日产能为 130 片手机外壳/天的情况下,这样的设备配置是能够满足生产需求的。要是日产能超过这个数量,那就需要增加设备了。 如果还能进一步对生产流程进行优化,比如客户对手机外壳的规格要求其实并不高,不需要增加精抛工序就能达到尺寸和表面质量的要求,那么就可以把抛光工序合并成一步,这样工序就减少到 6 步,同时配备 3 台抛光设备,就如图 4 所示。



(此处应插入图 4:根据规格要求和制程能力,优化流程 ) 经过这样的优化后,线平衡率提高到了 51%,又增加了 5%。和最开始 30%的线平衡率相比,整整提高了 21%。由此可见,改善措施还是有很明显的效果的(如图 5 所示)。



(此处应插入图 5:改善前后,线平衡率比较)


上一篇:什么是粉末注射成型(MIM)?
下一篇:金属粉末注射成型材料

联系信息

联系人:Alex

手机:19916725893

邮箱:sales7@atmsh.com

站点地图

推荐栏目

粉末冶金

3D打印

表面处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