鱼骨图绘制6步法
发布时间:2025-04-15
关键词:鱼骨图,质量工具,原因分析
1. 明确问题(鱼头)
要点:用简洁语言描述问题,量化缺陷现象。
明确问题描述:首先将质量问题清晰、具体地表述出来,放在鱼骨图的“鱼头”位置。例如:产品外观不良率高。
确定问题的范围和影响:分析该质量问题在生产过程中的具体表现,如是批次性问题还是偶发性问题,影响的产品范围等。
2. 确定主骨(大分类)
常见的大类因素:通常从以下5M1E来考虑问题产生的原因:
人(Manpower):操作人员的操作规范、技能水平、工作态度、培训情况等。
机(Machine):设备的精度、性能、维护状况等。
料(Material):原材料的质量、规格、批次差异等。
法(Method):生产工艺、操作规程、检验方法等。
环(Environment):生产环境的温度、湿度、洁净度、静电防护等。
测(Measurement):检测手段、判定标准,测量工具的准确性、检测标准的合理性等。
根据具体情况选择:如果问题与某些因素关联不大,可以适当调整或增减大类因素。
3. 头脑风暴找原因
操作技巧:
召集跨部门人员(生产/工艺/质量) 使用5Why法深挖原因(连续追问至少3层)
头脑风暴:组织相关人员(如生产人员、技术人员、检验人员等)进行头脑风暴,从每个大类因素出发,分析可能导致问题的具体原因。
逐级细化:对于每个大类分支,进一步细分出中类原因和小类原因。
例如,在“人”的分支下,可以分为“操作技能不足”“人员疲劳”等中类原因,再进一步细化为“新员工培训不到位”“工作时间过长”等小类原因。
4. 归类整理原因
要点:
合并重复项,剔除无关因素 用不同颜色标记高频原因(如红色) 添加数据支撑
检查完整性:检查鱼骨图是否涵盖了所有可能的原因,确保没有遗漏。
逻辑清晰:检查因果关系是否合理,各分支之间的逻辑是否连贯。
调整优化:根据实际情况对鱼骨图进行调整和优化,使其更准确地反映问题的因果关系。
5. 验证真因
验证方法:
- 现场观察:跟踪操作员动作,拍摄视频分析
- 实验设计(DOE):调整疑似因素,观察缺陷变化
数据支持:通过收集数据(如生产记录、检验报告、设备运行数据等)、统计不同机台/班次的不良率差异,来验证分析出的原因是否真实存在,排除无关因素。
重要性排序:根据问题的影响程度和出现频率,对筛选出的原因进行排序,确定关键原因。
标记关键原因:在鱼骨图上用特殊标记(如加粗、高亮、画圈等)标注出关键原因。
6. 制定改善措施
输出要求:
针对关键原因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,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节点。每条真因对应1-3条对策。
链接到PDCA循环(如:对策纳入SOP修订计划)
跟踪验证:实施改进措施后,跟踪验证质量问题是否得到解决,必要时重新分析和调整。
上一篇:什么是粉末注射成型(MIM)?
下一篇:金属粉末注射成型材料